跟孔子,学追溯

力             匕
孔子的十三不食·古代食考
追社溯稷
           阝               勹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廴              匚

“一曰食,二曰货。二者,生民之本,兴自神农之世。”——《洪范》八政
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——《管子·牧民》
 
“追社溯稷”是E追溯微信平台推出的一档历史美食系列专题,除了以“吃货”的角度探索中国历朝历代的美食佳肴之外,也从古人的智慧中发掘食品安全追溯的妙策良方,看看古人如何从各方各面保证食品安全,诠释“民以食为天”。

 

在食物品类、做法越来越丰富的今天,人们对饮食与卫生、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也越发重视,形成了进步的饮食观。而早在千年前,孔子对饮食就很有讲究,提出了关于饮食的十三条规矩。

孔子:食品安全理念养生第一人

孔子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提出食品安全理念的人。他在《论语·乡党》中谈到了“十三不食”原则:包含了饮食卫生、饮食习惯、饮食养生等方面。


01300000329092128446495589458_s.jpg

一、“食饐(yì)而餲(hé),鱼馁而肉败,不食。”
食物变质不食,鱼、肉腐败不食。

二、“色恶,不食。”
食物颜色异常,不是原料本身应该具有的颜色不食。

三、“臭恶,不食。”

食物发出怪味,可能变了质,最好别碰。

四、“失饪,不食。”

不食半生熟食物,文中的“失饪”是指烹调方法不对,这可能让食物过生,有致病之虞,也可能过熟,导致营养流失,所以孔子都不吃。

 

五、“不时,不食。”

吃东西要应时令、按季节,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。因为,食物在产季时,不仅数量多,味道好,营养成分也处于最佳状态。

六、“割不正,不食。”
食物刀工技巧影响食材,“割不正”,质地老嫩便有别,影响口感。

七、“不得其酱,不食。”

凡食物各有各的味道,“不得其酱”即食物烹饪时使用了不适合原料的调味品,这样不仅关系到美味,也可能影响营养素的吸收。

八、“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。”
“胜”就是胜过、超过的意思,“气”就是主食的意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尽管各种美味的肉类非常之多,但肉类等副食品不宜多吃,摄取量勿超过米、面等主食。我们常说:人是铁,饭是钢;饭指的就是主食。

 

九、“惟酒无量,不及乱。”

饮酒应节制,孔子虽说“唯酒无量”,但考虑酒精的代谢能力因人而异,所以孔子要求:在不致乱性或引发中毒等副作用的情况下,量力而为。

十、“沽酒市脯不食。”
市井小吃不食,即“沽酒市脯”是外面市集买来的食物,古代小吃摊的卫生恐怕不太好,所以孔子也不敢吃。

十一、“不撤姜食,不多食。”
孔子对姜情有独钟,餐餐都以姜佐餐,现代研究也证实,姜有助食物消化吸收,其中的成分还能抗氧化、抑制癌细胞,确实有益健康。但同时也要节制,不可多吃,生姜吃多了,反而对身体不利。

十二、“祭肉不出三日。出三日,不食之矣。”

食物放久了不食,如祭肉(指祭品)放上三天的可以吃,超出三天了容易腐败,不吃,防止病从口入。

十三、“食不语,寝不言。”
这条符合饮食养生要求。凡是吃饭、睡觉时候,都不要说话。吃饭时叨叨絮语,大声喧哗,既不文雅,也有悖饮食卫生,影响进餐,不利消化。当然,吃饭时也不是绝对不让说话,还是少说为佳。

 

从孔子所说的“不食”看,大部分符合卫生标准,依然是今日应循的饮食原则。这些对于饮食卫生、饮食习惯、饮食养生的规矩,直到今天都还值得我们借鉴。

总之,两千多年前,孔子就提出这么多不符合卫生标准而不食的主张,是难能可贵的。人工智能

版权所有:铜川市商务局
本站所发布的所有新闻、信息、图像均归铜川市商务局所有
未经许可不得下载
铜川市肉菜流通追溯网 陕ICP备19006112号